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

吉政辦發〔2018〕2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各級學校抽化糞池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三個五”發展戰略要求,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為重點,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構建由原糧到成品、由產區到銷區、由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發揮糧食產業對糧食生產反哺激勵和反饋引導作用,統籌糧食收儲、庫存吞吐、加工轉化、物流配送、市場供應等環節,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強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省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的工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糧食產業經濟穩步增長,水稻加工率達到90%以上,雜糧雜豆精加工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方向發展,糧食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力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提升;綠色優質專用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步增加,優質專用玉米和優質大米供給量提高15%左右;通過品牌打造,進一步將糧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效益優勢,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受益。

(三)發展戰略。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堅持“玉米做深、大米做精、雜糧做細”的發展理念,全力推進玉米、大米和雜糧雜豆三大產業發展。以長春、吉林、四平、遼源、通化、白城、松原、公主嶺、梅河口等玉米主產區為核心,大力發展玉米深加工和特色玉米產業,完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實現玉米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提質增效;以松花江、嫩江、圖們江、鴨綠江、飲馬河等流域為依托,根據東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區域土壤特點,發揮水稻種植優勢,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整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稻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推廣新品種,發展優質大米生產,使水稻產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吉林大米全國市場占有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利用我省西部雜糧雜豆傳統產區優勢,以四平、松原、白城為中心,突出地域特點和產品特征,發展地理標志產品,打造地域性品牌,做大做強雜糧雜豆產業。

二、扶持糧食產業主體發展

(四)發揮龍頭企業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源,激發新動能,支持組建糧食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培育一批領軍型糧食加工企業,支持企業以“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聯合體”等形式發展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引導優質糧食品種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重點支持納入“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的示范企業,在新產品研發、生產工藝改造、產品質量追溯、銷售渠道建設、品牌宣傳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提升企業示范帶動能力。(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五)鼓勵多元主體協同發展。依托龍頭企業,整合區域資源,發揮玉米深加工產業聯盟、吉林大米產業聯盟的引領作用,鼓勵發展鮮食玉米產業聯盟、雜糧雜豆產業聯盟等組織。引導企業依托產業聯盟和糧食行業協會共同制訂標準、創建品牌、開發市場、研發技術、擴大融資等,合力經營,優勢互補,增加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品牌整合、兼並重組等方式,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以資本為紐帶,利用行業優勢逐步組建區域性行業集團,實現省際間一體化經營;以相關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糧食集團;以標準為基礎,以品牌建設為支撐,實施“產業聯盟+”和“糧食品牌+”戰略,挖掘糧食文化元素,聯合打造糧食品牌;以現有倉儲設施為依托,利用東北適宜儲糧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糧源優勢,為銷區開展異地代儲服務,發展糧食倉儲服務業。(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等負責)

三、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六)鼓勵發展全產業鏈。引導糧食企業積極參與我省水稻、玉米生產功能區以及大豆生產保護區建設,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推動糧食加工企業向上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合同關系,通過定向投入、專項服務、良種培育、訂單收購、代儲加工等方式,建設加工原料基地;向下遊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鼓勵企業到銷區建立營銷網絡,在省外建立直營店和大型商超專櫃,穩定糧食銷售渠道,保證糧源有基地、加工有規模、產品有銷路。開展糧食全產業鏈信息監測和分析預警,加大供需信息發佈力度,引導糧食產銷平衡。(省糧食局、省農委、省質監局等負責)

(七)打造產業集群。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和長吉圖一體化發展戰略,圍繞三大產業建設,在優勢產區發展若幹糧食產業集群。以全產業鏈為紐帶,整合現有糧食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以及科技等資源,努力構建8—10個糧食產業發展特色示范區,支持示范區項目建設,打造一批產業發展高地。(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八)發展糧食循環經濟。鼓勵糧食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增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積極支持重點糧食加工企業申報國傢綠色體系建設,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創建綠色園區。支持糧食加工企業開展工業“三廢”綜合利用,鼓勵糧食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積極支持縣域開展“倉頂陽光工程”等分佈式光伏項目建設,鼓勵縣域因地制宜發展稻殼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開展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產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委、省能源局等負責)

(九)創新發展業態。構建線上線下互動、省內省外互聯、直營分銷互補的吉林糧食銷售體系。探索“互聯網+吉林糧食”營銷模式,在完善省級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基礎上,利用吉林大米網、吉林大米天貓旗艦店等線上資源,開展網上信息查詢、線上銷售、網絡結算業務。全面推廣“線上註冊發展會員,線下體驗配送大米”的“O2O”營銷模式。積極推進與電商平臺合作,利用其線下資源,佈局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門店融合的新零售,加快吉林糧油產品在全國落地。加大糧食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支持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和糧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糧食產業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委、省商務廳、省旅遊發展委等負責)

(十)打造吉林糧食品牌。加強頂層設計,通過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品牌創建、特色產品認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性糧食名牌產品。鼓勵和支持各地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糧食產品。開展品牌培育試點,組織品牌培育交流活動,提高企業質量品牌意識。廣泛開展展銷推介、交流研討等活動,著力實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打造玉米、雜糧雜豆品牌,形成吉林糧食的整體品牌效應,拓展吉林糧油產品的價值空間。加強糧食產品商標專用權保護,支持糧食企業維護其品牌合法權益。依法加強糧食品牌產品監管,保護消費者利益。利用吉林省信用信息數據交換平臺建立糧食企業信用檔案,建立糧食企業信用評價制度,開展糧食行業“誠信企業”創建活動。(省糧食局、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科技廳等負責)

(十一)提高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能力。大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優質優價的糧食生產、分類收儲和交易機制。推動落實“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鼓勵企業開展綠色優質特色糧油種植、收購、儲存、專用化加工。深化種業改革,加大科研力度,優化種植結構,研制推出符合國傢要求的“好糧油”花色品種。加強綠色增產增效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推進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和統防統治,提高糧食產品品質。推出優質糧油產後降水、除雜、科學保管、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產後科技服務新模式。搭建“好糧油”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平臺,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的優質糧食供應鏈。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入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平臺和“中國好糧油”交易平臺。圍繞創建全國首個優質大米訂制化示范省的目標,打造“鄉甜農場”“稻夢小鎮”等好糧油示范區,優化吉林大米產品結構。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抓好食用玉米、雜糧雜豆以及花生等特色作物生產。適應養殖業發展新趨勢,發展安全環保飼料產品。(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林業廳、省畜牧局、吉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負責)

(十二)發展主食產業化。支持企業推進米、面、玉米及雜糧主食制品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開展主食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作坊置換+聯合發展”等新模式。挖掘和弘揚特色主食文化,發展各種面制和玉米主食產品,鼓勵開發多種規格和風味的特色雜糧主食。發展方便食品、烘焙食品、保鮮食品等深加工特色產品以及膳食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豐富花色品種,提高優、新、特產品的比重,滿足多元化膳食需求。加強主食產品與其他食品的融合創新,鼓勵和支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培育出一批具有吉林地域獨特魅力的糧油名優特品種和蘊涵吉林文化元素的方便化、營養化、專用化食品。(省糧食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農委、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負責)

(十三)支持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優化玉米深加工產業鏈,促進玉米深加工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在保障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擴大玉米就地轉化能力,適度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充分利用我省玉米資源、生物化工技術與產業優勢,重點推進玉米深加工產業向生物化工材料和醫藥健康產業方向轉型發展,加快推進現有淀粉、果糖、酒精產品升級和改造,逐步補齊產品短板,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利用扶持政策,充分發揮玉米深加工企業的“蓄水池”“穩壓器”作用,合理引導企業收購和儲存,實現藏糧於企。(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能源局等負責)

四、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十四)全面提升倉儲服務水平。通過參股、控股、融資等多種形式,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開發農業金融與服務,擴展糧食倉儲業服務范圍。整合涉農、涉糧資產,積極尋求與央企及地方合作,在省內主要糧源基地參控優質民營糧食企業,不斷提升倉儲能力。多渠道開發現有國有糧食企業倉儲設施用途,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糧食產後服務,為加工企業提供倉儲保管服務,為期貨市場提供交割服務,為“互聯網+糧食”經營模式提供交割倉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糧食配送服務。整合倉儲設施資源,支持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幹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增強市場化收儲條件下農民售糧的議價能力,減少糧食損失損耗,促進糧食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專業化水平提升。(省糧食局、省國資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十五)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鼓勵運輸企業積極申報多式聯運示范項目,開展“公鐵水”多式聯運業務。鼓勵國傢級、省級甩掛運輸試點企業加入我省甩掛運輸聯盟,促進跨區域甩掛、企業聯盟甩掛等組織模式的發展,擴大甩掛運輸應用范圍和規模,全面提升幹線運輸組織效率。鼓勵省內糧食企業與省外企業組建跨省合資合作企業,形成快捷高效的糧食物流體系。完善物流基地建設,做好產運銜接。圍繞我省境內糧油產業集群建設,鐵路部門補強和完善舒蘭市、白城市、遼源市、蛟河市、長春市等綜合貨場建設。鼓勵大型糧食企業建立區域性糧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糧食物流信息共享水平,為企業、消費者與政府部門提供第三方服務。推動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推廣原糧物流“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集裝化、標準化,推動成品糧物流托盤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器具的循環共用,帶動和提升糧食物流上下遊設施設備及包裝標準化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交通運輸廳、省質監局、沈陽鐵路局等負責)

(十六)提升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依托優質糧食工程,做好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強化基層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從源頭上充分發揮糧食質量安全保障作用,形成以省級為骨幹、以市級為支撐、以縣級為基礎,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橫向互通的公益性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實現機構成網絡、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加快我省優質、特色糧油產品標準和相關檢測方法標準的制修訂。開展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安全風險監測、品質測報、庫存糧油質量安全、銷售出庫等檢驗,加強進口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建立進口糧食疫情監測和聯防聯控機制。推行標準化管理,建立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的糧食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加強糧食種植、收購、儲存、銷售及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嚴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於食品加工。(省糧食局、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委、長春海關、吉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負責)

(十七)促進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加大對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糧減損、加工轉化、現代物流、“智慧糧食”等領域相關基礎研究和急需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建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定期發佈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機構等與企業有效對接,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發揮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成果推廣示范作用,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十八)著力培養行業人才。依托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人才興糧工程”,以人才的創新帶動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糧食領域合作研究,共同搭建科研平臺,組建創新人才團隊。支持有條件的院校開設糧食相關專業,加快培養行業短缺的實用型人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培育“糧工巧匠”,提升糧食行業職工的技能水平。(省糧食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負責)

五、完善保障措施

(十九)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國傢優質糧食工程資金等現有資金渠道,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支持位於糧食鐵路樞紐節點的大型糧食企業建設集倉儲、物流、加工、貿易、質檢、信息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糧食物流產業園。統籌利用商品糧大省獎勵資金、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幹設備,可按規定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傢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糧食局、省農委等負責)

(二十)健全金融保險支持政策。引導省內各金融機構為我省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我省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將龍頭加工企業納入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支持范圍。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支持企業使用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的融資模式。鼓勵省內各金融機構在做好風險防范的前提下,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及服務模式創新力度,積極開展企業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內部監管、第三方監管存貨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我省糧食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指導相關保險機構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等產品,為糧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服務,鼓勵進一步開發相關保險產品。(省金融辦、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銀監局、吉林證監局、吉林保監局、省財政廳、省糧食局、省農發行等負責)

(二十一)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前提下,認真落實糧食初加工用地政策,用地優先安排在園區,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糧食初加工發展。以糧食初加工為主的工業集約用地項目,土地出讓底價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興辦糧食加工企業。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土地。改制重組後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於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省國土資源廳、省物價局、省糧食局等負責)

(二十二)落實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按有關規定到糧食加工科技創新型企業兼職;符合離崗創業條件的,可按有關規定離崗創業。積極落實國傢關於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股權獎勵收入時,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股權獎勵遞延繳納個人所得稅辦法。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在本省轉化所獲凈收益(或成果形成股權、股權收益),以不低於70%的比例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團隊)及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獎勵比例上不封頂。(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等負責)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推進本地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或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大力開展糧食產業扶貧。糧食部門負責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發展有關工作,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糧食產業經濟運行監測。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並發揮好糧食等相關行業協會商會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各市、縣級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扶貧辦等負責)

公家機關水肥清運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12日

台中清化糞池

(吉林省人民政府網站)










arrow
arrow

    uca204mo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